重 要 内 容: 现代教育对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无须赘述,即使在我国古代,先哲们对“学”“思”关系的认知在今天也并未过时,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实行的是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综合的“大语文”教学。由于我们不像西方一样具有独立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所以在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对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培养没办法做到细化、精确。但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思结合,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思维训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从“学”“思”二者的关系上,深刻揭示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从学习结果上概括了思维的功能,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中庸》更是把学习过程明确划分为五个重要阶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即广泛学习,这是基础,是前提;“笃行”,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这是根本;而“审问”“慎思”“明辨”都属于思维过程,是关键,它们实际上包括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全过程。离开了完整的、缜密的、深入的思考,纵然“学”得再多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行”也终将缺乏脚踏实地的可靠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