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微讲座
为了更好的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信科组的三位骨干老师带来三个微讲座,
分别从项目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计算思维视域下的学习情境创设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分享了如何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案,如何有效管理课堂秩序,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这三个微讲座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激发了大家对于教学创新的热情和思考。
高燕红老师指出:项目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 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寻找解决方案,从而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研究如何让纸桥承受更大的重量”项目中,学生要思考纸桥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问题,并通过不断尝试改进来达到预期目标。
2. 创新思维能力: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尝试用新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项目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各种具有独特功能和造型的交通工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技能。如在“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项目中,学生要亲自播种、浇水、施肥、记录数据等,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技能和科学观察方法。
4. 团队协作能力:大多数项目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共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凌银老师指出:思维的迸发需要学习情境的熏陶。创设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体悟中感受到学科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具有连贯性的学习情境,将各教学知识点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持续发展。通过驱动性问题设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真正发生。计算思维视域下的学习情境创设,形成思维“激活—强化—升华”的培养闭环,为教学的计算思维培养提供良好的启迪,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迭代升华。
董敬华老师指出: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素养、实践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如何顺应这一趋势,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开展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建议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下工夫。综合来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如何顺应学生个性化学习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老师们都能认真倾听、感悟、吸收。这三个微讲座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激发了大家对于教学创新的热情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