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承和弘扬娄东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和宣传展示《太仓“老底子”》编撰成果,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2023年8月9日上午,城厢四小的少先队员开展了“传太仓‘老底子’文化,扬崇文尚教风采”寻访太仓西郊老街活动。
一段历史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郊老街,在寻访之前,少先队员们在家长的辅导下,一起搜集老照片,也通过微信等形式寻找熟悉老街的老居民,并通过强大的网络搜集西郊老街的相关历史资料。
西郊老街,位于204国道界以西,在上世纪汽车公路没有以前,西郊镇是太仓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娄江(昆山塘)、老浏河、吴塘、盐铁塘分别通往苏州、长江口、常熟、上海方向。
西郊老街分为东街和西街,从东街网里走50米左右就是西郊小学的旧址,门头还保存完好,但是原来的教室已经归老居民居住。老屋破旧不堪,老居民都已经搬迁,所剩不多,很多房屋都已经租用出去。
一张照片
太仓城内有一条运河自西向东穿过全城,名曰“致和塘”。致和塘西起娄江,东入长江,原为昆山塘,因宋至和二年修治,元致和年间重新疏浚而易名。旧时城内塘边老宅、民居众多,极具江南水乡之“小桥、流水、人家”之特点。
伯勋桥横跨于西郊昆山塘与浏河塘交汇处,原名仁寿桥,为太仓昆山两市地界桥。最早木桥年久失修,民国时里人王伯勋捐资重建,桥上筑有八角桥亭,乡人感其善举,改称为伯勋桥。
一个留念
浦好婆一家居住在西郊小学旧址的房屋中,当听到是城厢四小的的少先队员要来寻访,非常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讲解当时的故事。浦好婆10岁就来到西郊小学读书,19岁的时候就在船厂工作,全家人都是船厂的员工。在浦好婆介绍的时候,墙头一块保存完好的水泥黑板映入大家眼帘,浦好婆说,这就是我们当时的黑板,上午上学,下午就要到农田干活。
接着,城厢四小的少先队员们用七彩粉笔在水泥黑板上郑重的写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这八个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学习中奋发图强,取得好成绩。寻访的孩子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纷纷表示,一定会用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做一名新时代的“养正”好少年。
学生感言:
一(1)班 徐梓怡
今天起个大早,和同学们相约来到西郊老街,参观了绿荫街道、成片接踵的老宅、临河而居的居民、藤蔓缠绕的老桥、还有西郊小学、在金老师带领和讲解下,我们了解许多西郊小学的前因后果,我们也在黑板上留下美好的字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虽然我现在只有一年级,接下去,我肯定会为班级、为学校增光添瓦的,加油!
二(6)班 潘柯月
今天我参加了由学校举行的“传承‘老底子’文化”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城厢四小的由来,也看到了以前教学的辛苦。而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当时用来教书育人的黑板是用水泥做的,而且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2)班 陈雪儿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寻访了太仓西郊老街,虽然我从小就居住在这边,也去过老街,当时也没在意老街的文化,这几天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实地寻访,让我对老街有了一点初步印象。我知道了原来老街店铺林立,宅地相邻,车水马龙。我还看到了西郊小学旧址,通过金老师和少先队员及浦阿婆介绍,原来西郊小学就是我们现在读的城厢四小,城厢四小的前身最早是一所义塾,称之一养正学堂。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一直说的要做“养正”少年是有根源的,寻访后,让我知道了更多历史。
虽然西郊老街已经被很多人忽略,但是,黄黄旧旧的照片,仍能反映一些太仓昔日的风貌,一组历史街区,一份记忆,极具江南水乡之“小桥、流水、人家”之特点,年代虽然久远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想像老街往日的绰约多姿,一座有历史的城市都会有这么一条街承载了这个城市的记忆浓缩了这个城市发展的缩影。








